歐洲在許多事上,無論是好事、壞事,都常成為世界的先驅,包括希臘的國債導致國庫破產、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福利國家政策潰不成軍、法國深陷高失業率的風暴……。如今,美國更怕的是瑞典首開先例的性別中立政策及性教育,會外銷到美國,讓美國原即無法收拾的同性戀運動亂局,可能雪上加霜。
這些年來,美國一直極力想在家庭、職場和其他各地方,消除性別差異的痕跡。再沒比瑞典更能讓人看見,究竟是什麼樣子。
網路雜誌slate.com報導,瑞典社會計畫者在2013年時,忙著建造一個「完全刪除傳統性別角色和刻板印象」的社會。社會民主黨的政治人物建議,設置性別中立的公共廁所,好讓民眾不會被社會強迫,要將自己定義為男人或女人。甚至有一位地方性的左派政黨更進一步,建議創立新的法律,要求男人上辦公室的廁所時,坐著小便。
瑞典已經在其「國家百科全書」網站,增加一個中性的新代名詞hen,以取代指男性的代名詞han和女性的代名詞hon。瑞典第一本採用性別中立詞彙的兒童書籍,熱烈歡迎瑞典政府的這項做法。

瑞典更進一步創造沒有性別區分的爸爸、媽媽詞彙(pammor、mappor),取代傳統有性別之分的爸爸(pappor)、媽媽(mammor)詞彙。這樣的新字混雜、混亂了傳統的父母稱謂。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CBS)指出,瑞典設立的這類全國學齡前教育課綱,目的在於刪除性別角色的差異。許多學幼稚園都聘請「性別專家」,協助教師「指認有哪些言語和行為,有強化傳統男女角色行為的危險」。美國《亞特蘭大》(The Atlantic)雜誌也出現一篇文章,標題就說:「英文中最複雜的字彙是:他(he)、她(she)和他們(they)」。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公立模範幼兒園埃戈利亞(Egalia),所有的教科書全都在談同性戀配偶、單親家長或被領養的兒童。「當園童在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媽媽的角色已經被搶走時,孩子們便爭吵起來。」園長告訴CBS:「這時,我們就會建議孩子們,一個家庭可以有兩個或三個媽媽等等。」
在調查廣告是否含有性別歧視意味的瑞典專員指責之後,歐洲最大的玩具公司「頂尖玩具」(Top-Toy)也順應時代潮流,出產性別中立的洋娃娃。結果:聖誕節的玩具產品目錄出現「一群男孩正在幫一個女孩吹頭髮,或芭比娃娃夢想之屋」、「女孩玩可怕的武功人物娃娃 。
瑞典實驗刪除性別差異之舉,有可能成功嗎?美國社會評論家桑莫斯(Christina Hoff Sommers)說:「你可以給男孩洋娃娃,但是卻不可能逼他非玩洋娃娃不可。」她在《亞特蘭大》雜誌中,就以此為標題,寫了一篇文章,報導美國現實製造商「孩之寶」(Hasbro)曾經試圖在美國,推出一款單一性別的玩具房屋。結果,美國小女孩都親吻、裝扮玩具屋裡的洋娃娃,而小男孩卻將洋娃娃扔出玩具屋頂。
「兒童偏好有極大性別差異的那些遊戲。」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發展心理學家吉瑞(David Geary)告訴桑莫斯:「男孩通常喜歡粗暴、翻騰打滾的遊戲,女孩喜歡照顧人的遊戲。」吉瑞因此預言,一旦瑞典家長買性別中立的玩具回家,發現子女並不想要玩這些玩具時,瑞典性別中立的瑞典目錄「不出幾年,必定就會消失」。
明尼蘇達州公共政策智庫「美國實驗中心」(Center of the American Experiment)資深研究員凱絲妲(Katherine Kersten)據此建議,美國人最好睜大眼睛,看看瑞典領先群倫的「性工程」(sexual engineering),可能產生什麼後果再說。瑞典的這個運動其中一個宗旨,是要說服美國人相信,親職是性別中立的,父母的角色完全可以互換。
事實上,就養育兒女的事來說,男女無論是在身體、社交互動及情感上,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做父親的傾向於會鼓勵兒女冒險、獨立,而做母親的則傾向於培育、安慰子女受傷的心,且常對某些傷害「難以釋懷」。
然而,男女有別的事實卻鮮少擋得住同運份子倡議「性別中立的意識形態」。
瑞典和美國社會計畫者之間,有什麼關連性?有,那就是,他們都相信一個前提:人類的適應力是無限的,只要威逼恐嚇得夠強烈,社會大眾就會順應,其他民眾也會遵從。
於是,毫不令人驚訝地,我們看見以自由之名興起的瑞典性別中立運動,最後卻是抑制民眾的自由。名為「展示A」(Exhibit A)的瑞典幼稚園最後中止「自由遊戲時間」的活動,因為當園童獲准按自己的意願玩耍時,他們立刻顯露「性別刻板印象版本的男女行為差異」。
slate.com因此結論說:「諷刺的是,瑞典的性別中立運動致力於解放兒童脫離傳統的規範行為,但是性別中立的倡議者卻正在將幼兒們圈進新的規範和法則裡,限制他們玩某些已經變成禁忌的遊戲和玩具,性別用詞也需要被規範,兒童的互動和態度更是受到老師嚴密的監控。」
桑莫斯說,在性別中立的議題上,我們大可嘲笑瑞典幼稚園的「性別學究」及不分性別的廁所;但是,我們卻必須謹記,在熱心的社會計畫者掌舵之下,今天我們覺得可笑的事,明天可能會變成是公認為正確的正統意見。(文取材自startribune.com)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