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運新戰場:瑞典幼稚園教性別中立 混淆其認同

分享給好友:

同運為了將同性戀行為合理化,不斷推出超乎傳統,甚至超乎倫常的議題和運動。性別中立的性教育更成為他們在瑞典追求所謂「性別平等」的最後戰場。瑞典極力創造性別中立的環境,在這樣中性的環境下長大的女孩,很難像男生那樣熱中殺戮戰場的遊戲。

瑞典極其重視性別平等、性別中立等議題,甚至讓學齡前兒童接觸這類性教育。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性別錯亂」(gender madness)。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伊加里亞幼稚園(Egalia pre-school)辯護說,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釋放兒童解脫性別方面的社會期待。

性別中立倡議者沒有想到,或巴不得就這樣發生的事是:男孩按個人意願,自由打扮成女孩及玩洋娃娃。女孩則玩槍械玩具、熱中殺戮戰場的遊戲。這難道是家長樂見的結果嗎?

澳洲報紙批評說,教學童性別中立、多樣新性別,無法解決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照片來源:abc.net.au)
澳洲報紙批評說,教學童性別中立、多樣新性別,無法解決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照片來源:abc.net.au)

誠如澳洲報紙所評論的,教導幼童性別中立及多樣的新性別,真的無法解決性別刻板印象。但同運其實真的的目的也不在於此,而在於教育下一代含糊的性別和性觀念,以致能合理接受同性戀的各種思維。同運最後的戰場早就打進校園和幼稚園,甚至托兒所。君不見瑞典連1歲到5歲的兒童都不能倖免於難,要早早接受這樣扭曲的性教育!

表單的底部

表面上,斯德哥爾摩市富裕的瑟德馬爾姆區(Sodermalm)各校,似乎和其他地方的學校一樣。但仔細聆觀察,你會注意到有極大的差別。那裡的老師與學童說話時,均避免使用「他」和「她」這種代名詞,而是稱呼學童為「朋友」、直呼其名,或使用瑞典語中的無性別代名詞「hen」。

性別中立倡議者正在改變社會?

瑟德馬爾姆區的問題不只是用語上與眾不同罷了。在那裡,平等觀被發揮到非常荒謬、愚蠢的地步。上市的書籍都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傳統性別和父母角色的稱呼。因此,像《睡美人》和《仙履奇緣》等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也全都避免使用傳統的性別和父母稱謂。

在該區所有的托兒所裡,絕大部分玩具和遊戲──譬如:洋娃娃、牽引機、沙包等──全都刻意並排著,以鼓舞兒童祛除以性別意識或性別刻板印象,去挑選玩具。在伊加里亞幼稚園,該幼稚園園長乍耶恩(Lotta Rajalin)說,這是要給兒童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將他們限制在社會期待的性別刻板印象裡。所有教職員也都熱中於這樣的性教育。

ree

「最好的玩具」(Top Toy)是擁有美國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和丹麥玩具連鎖商BR Toys在歐洲經銷權的公司。它出產的武器類玩具,在瑞典連女孩都在玩,因為瑞典極力創造性別中立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女孩,能不像男孩那樣熱中殺戮戰場的遊戲,很難。

4月,性別中立運動又創造了一個新的代名詞hen,意指男孩和女孩。斯德哥爾摩自由撰稿記者羅斯柴爾德(Nathalie Rothschild)指出,渴望將瑞典創造成更性別平等的國家,這個壓力來自瑞典學術界、媒體評論員和女性主義者。

「兒童尤其受到影響。」他說:「老師從來都不用有性別區分的代名詞,去叫喚學生。我覺得這做得太過頭了。這麼做等於是將教育改變成不學主詞,因為所有的主詞都在性別中立的框架下,重新被定義。」

randomprocessed.blogspot部落格指出,瑞典這是在拿幼童當實驗品,教他們不必在意自己的性別,單只按個人高興去行即可。老師也不鼓勵幼童使用有性別區分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荒謬,但大力推行性別中立教育的伊加里亞幼稚園,卻號稱有家長大排長龍,等著送子女進該幼稚園。

性別認同政治學  但政客玩過頭了

2010年,瑞典一對夫婦宣布,決定隱瞞他們的孩子的性別,只讓最親近的家人知道他究竟是男,還是女。類似的問題2011年也發生在加拿大。一對夫婦決定扶養第三個沒有性別的子女,並將他取名為史東(Storm)。

再沒比這更讓兒童混淆自己性別的事了!但乍耶恩卻堅信:「每個女孩都知道自己是女孩;每個男孩也知道自己是男孩。我們不是在處理生理上的性別,而是在解決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問題。」

歐洲各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性別專家對此事的意見分歧。他們大多數人都肯定這種性教育的目標,但卻質疑其教導方法。英國心理醫生布萊爾(Linda Blair)說:「瑞典的做法有點誇張。3到7歲的兒童正在尋找他們的自我認同,其中一部分是性別認同,你不能否認兒童的生理性別。」

但瑞典視性別為重大問題,多年來,瑞典政府一直將性別戰爭擴大到兒童的遊樂場上。現在,瑞典各校都有性別顧問,目的在於防止各種歧視。瑞典素來被譽為性別最平等的國家,但連瑞典人都覺得政府做得太過頭了!

瑞典部落客韋格威斯特(Tanja Bergkvist)即認為,瑞典非常不健康地縈繞在性別的問題上。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心理學教授黃腓力(Philip Hwang)也說:「這很可笑──他們在愚弄誰啊?性別研究學者已經說服政治人物,所有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性別觀念。那是相當危險的,因為政治人物花很多錢和資源在這件錯誤的事上。」

瑞典式思維:只要制度化  就能改變一切

瑞典讓1到5歲的幼童接受性教育,目的在於幫助他們塑造自我認同,但許多人懷疑其效果。「外面的世界是真切、現實的──我們不能讓孩子脫離現實。」布萊爾說。長期研究兒童發展的黃腓力教授也說,這樣的性教育或許不是壞事。但要說它沒什麼大礙,就太天真了。瑞典人總認為,如果將某件事情制度化,自然就能改變一切。但是,論到瑞典文化中隱藏的一些問題,許多變化可能需要好幾世代,才有可能看得出它的改變及衝擊。

(文取材自pri.org、randomprocessed.blogspot)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