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報導, 教育, 新聞報導, 新聞類別

教育部只准教性解放,不准教性守貞(性節制)?

分享給好友:

教育部似乎抵擋不了性解放風潮來的性教育解放,從民國93年台灣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來,教育部陸續出版的性別平等教育教材頻頻讓家長震驚又憤怒,2013年高雄市教育局發佈了一只公文,要求學校在做性別平等教育及性教育時,盡量避免納入反墮胎,反婚前性行為等立場鮮明的宗教課程,引起各界嘩然,儘管高雄市教育局已坦承用詞失當,但屢屢暴走的教育部,不知道是不是已經不再重視性節制教育,反而向國中小學生,大大倡導情慾自主、身體自主等性開放教育?事實上這種做法也違反了愛滋病防疫政策ABC的A步驟『節制』。

dd

fff
「禁宣導守貞.反墮胎」宗教團體轟教育局 高雄市教育局日前發出一紙公文,要求學校在做兩性平等教育時,盡量避免納入反墮胎,反婚前性行為等立場鮮明的宗教課程,引起部份宗教人士反彈是歧視社會團體,教育局坦承用詞失當,會再對公文內容做出修改。資料來源:http://www.nexttv.com.tw/news/realtime/lifestyle/10424422

高雄市教育局發的公文中,特別指明教導守貞、拒絕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影片的是宗教團體,實際上,守貞或拒絕婚前性行為並不是宗教團體才重視的東西,而是全人類的一種品格,無論你有沒有信教、未婚或已婚──都表達了一種身而為人的價值,這包括了一個人是否誠實、明理、可信賴等品格教養,關係著整個社會人際發展及各種人類活動領域能否成功的關鍵。而台灣對性愛這種事在過去時代裡的人假裝它並不存在;現在的台灣,特別在性別平等教育上,則假裝其他事情不存在,更不可思議是,『性被認為是尋歡的媒介』的價值觀,已悄然進入到學校裡了。

政府被性解放團體綁架,每每要引發爭議,才知道做錯?難道教育單位都不知道性解放帶來更多的身心症問題嗎?性節制不該是選項嗎?性解放團體不斷用性權等意識形態話術,企圖打破人類基本的品格價值觀:

一位十八歲的女孩,時常跟一群同宿舍的男女同學一起玩。某天她跟其中一個男孩單獨在一起,起先聊得很愉快,後來兩人越來越親近,開始彼此碰觸親吻然後發生了性關係,這次之後他們還陸續發生過幾次性關係。接下來這個女孩發現自己要面對一個,不是她的經驗中所能預期的發展,她越多的想跟這個男孩在一起,就越覺得自己需要常常跟他在一起。於是女孩不由自主的對男孩產生感情,甚至沒辦法不去想這個男孩在不在乎她的問題。但她不敢問,因為她知道男生不喜歡黏人的女生,怕自己太主動嚇到男孩,因此即使他們已經有親密關係,卻只能在性關係上發展,不能有感情的成分。她很懊惱大家都可以這麼做,為什麼自己卻辦不到?只好每天一廂情願的空等男孩的訊息,或是和同學們在一起玩的時候,會刻意注意有沒有甚麼徵兆是可以顯示出,在男孩心中她的重要性。後來這女孩開始無法好好上課,無法正常作息,甚至開始酗酒……。

這樣類似的事件在校園裡不斷增加,現行的性別平等教育,在談性教育的時候偏重談身體自主或情慾自主,把性行為和情感與生育兩者分開來看,以上個案的情節,其實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從醫學或生物學來看,發生一次的性關係,不會因為性行為的結束而結束,每一位女性在發生性行為的時候,都會分泌一種叫做催產素的情感荷爾蒙,這就是為何這位18歲的女孩會不由自主的對男孩產生感情,沒辦法不去想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男孩因為睪酮素的影響,不會對女孩產生依戀,就會有不喜歡黏人的女生的行為出現,所以性教育除了談性行為,更應該納入醫學及生物學甚至兒少身心發展等知識,生理、心理、適齡都兼顧,讓孩子全方面認識自己身體,再談"身體自主",才是達到性教育實質目的的做法。問題是,只要學校這樣教,老師這樣講,就被性解放團體批評是恐嚇和威脅,甚至利用各種手段排擠不符合性解放意識的學者和官員,甚至為了保護自己孩子的家長,也被性解放團體汙名。

關於守貞、拒絕婚前性行為等性節制的教導,人們的焦點總是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貞節牌坊之類的概念,好像一講貞潔,就是在禁止人做什麼事情似的, 是實上堅守性節制的生活,不輕易被誘惑所帶來的正面價值,包括個人的紀律、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心理整全、不會罹患性病及害怕懷孕,而且能讓婚姻更加鞏固及滿意,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給好友: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下一代幸福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