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對抗猖獗的同性戀運動多年後,終於領悟同性戀運動發起的不是一場性解放、性革命,而是道德革命,他們企圖把不道德的事說成是有道德的。在這場顛覆性的「道德革命」中,同運無法索性拋棄所有道德,因為這將使人類的靈魂留下空洞。同運必須說服自己和社會:同性戀行為是美好且合乎道德的。因此,同運必須創造自己的假道德。
同運陣營採用若干方法,宣傳它們的假道德。無論如何,他們所有的努力都輪流繞著合理化的軸心走,它所宣傳的邏輯推理進程可摘要如以下:
1)「我覺得受到和我同性的人吸引。」
2)「與這種傾向相符的性行為給我快樂。」
3)「快樂是美好的事。」
4)「因此,同性戀是好的。」
同性戀作家柯文諾(John Corvino)在標題為《同性戀的美德》(The Virtue of Homosexuality)的文章中,闡述同性戀合乎道德的理由:
「我已耗費前五個段落及大半生,護衛同性戀免遭受道德的攻訐。但是有時,我得花好多時間解釋為什麼同性戀並非壞事,以致我忽略了考量為什麼同性戀是正面、良好的事。我能提供任何理由說服眾人,相信一想到同性戀,就覺得它不只是可以包容的事,且是對道德有利的事嗎?……
首先,同性戀可以是歡愉的源頭,而歡愉是一件好事。我們太常表現得彷彿快樂需要藉由某種外來的理由才『算正當』,當我們只是為了快樂而快樂時,就有罪惡感。……這意思不是說,快樂是唯一或最重要的好事。也不是否認長期的快樂有時需要短期的犧牲。而是意指從這個理由來看,任何不重視快樂的道德都不健全。」
這是享樂主義,這就是由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的哲學思想發展出來的主義,伊比鳩魯用快樂去定義人類生活的原則。這種享樂主義將快樂與善良混為一談(亦即認為「善良」是導致快樂的原因),或將善良的地位擺在低於快樂之下。這麼做顛覆整個道德的次序,且毒害道德的根源。
享樂哲學的誤謬前提一旦被社會大眾接受,不可逆的邏輯就會接著主宰人心。如果快樂能將同性戀行為合理化,則其他能讓人感到快樂的反常、變態性行為也是合理的,包括戀童癖、雞姦、迷戀青少年、迷戀老人、姦屍、性虐待狂、性受虐狂、獸交……和其他許多種變態的性行為。
錯誤的倫理觀推理出錯誤的世界觀
人類的理性特質迫使人非去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不可。人可能試圖逃避深奧的生命哲學和神學問題,但是人的理性始終逼著人必須去面對生命的問題。結果,無論是出自什麼背景,每個人最後都為自己建立或採用一套人生哲學和神學。 他所採用的這個世界觀可能是簡陋或甚至未發育成熟的,但是除非找到生命的價值、意義與目的,否則毫不留情的理性特質會讓人不停止這項探索。
在探求自己存在的意義時,行為和思想會深深互相影響,而在理性的苛求之下,人勢必尋求讓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達成一致。誠如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法國文學家保羅.布爾熱(Paul Bourget)在他知名的著作《正午的惡魔》(Le Demon de Midi)中所說的:「一個人必須按他的想法過活,但是人遲早都會陷入思想的痛苦中,因為他曾按這思想生活過。」(也就是說,人的行為無法證明他的想法可行時,就會產生痛苦。)
據此,可以預料的是:同性戀「道德革命」的激進主義無可避免地將會導致社會思想的大衝突──就是兩種世界觀的衝突,因為一個是合乎道德的世界觀,另一個卻偏行己路,且自以為是正路,至終卻必摔一大跤。(文取材自tfpstudentaction.org)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