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傳統家庭的人必讀的書《全球革命:以自由之名摧毀自由》(The Global Sexual Revolution: the Destruction of Freedom in the Name of Freedom)已在2015年12月出版,作者庫碧(Gabriele Kuby)在書中詳述、剖析西方國家的文化精英及政府如何潛襲、霸道地推銷性變態、摧毀傳統家庭。
庫碧是社會學家,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描述她是「勇敢的戰士,奮勇對抗終究摧毀人的那些意識形態」。本篤十六世在該書德文初版的序言中描述的這段話提醒我們,在本篤十六世卸任後至今短短的時間內,那些意識形態已經距離梵諦岡教廷的大門有多遠。
庫碧書中有權威的絕佳調查,提供歐美各國政府以罰鍰、威脅及拘禁拒絕在同性婚姻的問題上妥協的信徒, 強迫信徒順從新的性意識形態。
庫碧指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的運動成為驅策這種新性意識形態的動力,但是這問題本身也呈現出激進的女性主義,且越來越顯露性別流動性和跨性別的思想。庫碧說,其目標在於「追求絕對自由,完全不受任何自然律或道德的拘束」。
庫碧表示,偉大的自由理想已經從政治領域經過經濟領域,轉移到性上面。這些革命不是尋求摧毀封建主義、君主世襲制度或資本主義,而是推翻「自然律的專制」。他們以自由和歡愉之名,力求剝除男性與女性的標準定義。
根據庫碧這本書,「在這場戰爭中,同性戀陣營的具體武器包括摧毀男女性別的區別、改變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社會規範和態度、追求同性伙伴關係擁有等同於婚姻的法律效力,甚至將任何反對這些新規範的那些人排斥在社會之外,且予以法律制裁。」
庫碧按年代披露知識份子如何滲透、征服其他所有價值決策機構與制度,讓基督教義及其信徒在公共場所遭到排擠。護家陣營認為:性是強大的力量,必須受到規範,並與婚姻、家庭這些天生含有犧牲精神的制度相連結。如今在同性戀運動的逼迫之下,護家陣營的這些觀念反而變成是同性戀恐懼症,甚至可能被判入獄。
在這樣一本鉅細靡遺的書籍中,毫不令人驚訝會發現「同性戀恐懼症」一詞的起源是如何被解釋及批判的。庫碧報導,「同性戀恐懼症」一詞是1960年代末期的精神分析學家暨同性戀活躍人士韋恩柏格(George Weinberg)創立的,旨在讓那些拒絕同性戀的人看起來顯得心理上有病。」
這場思想的「歐威連革命」(Orwellian revolution,譯註:泛指摧毀自由開放社會之福祉的運動)(同性戀原被認為是心理疾病;但同運卻反指抱持這種想法的人才是心理有病),如今這場革命已經超越同性戀的議題。庫碧的書指出,在德國,同運團體的所有用辭重整為絕對不使用以男性為主的代名詞(譬如以「男人」一詞代表全人類);在歐洲和美國,性別辭彙如「母親」和「父親」也越來越從官方的文件中被刪除。
庫碧斷定,核心家庭先前已經拒絕馬克斯主義、納粹主義等極權運動的衝擊,且在這些主義垮台時,提供再生的資源:「每一次的災難過後,基督教義的綠芽又重新吐露芬芳,最後在基督徒建國元老較高水平價值觀的基礎下,促成歐洲統一。」 如今這種情況再度發生,庫碧指的是過去十年來,歐洲各國興起的普遍支持家庭運動,她同時提及美國也有類似的回應。
如果這些護家的運動失敗,庫碧預料,歐洲和英語世界真正包容、自由的社會也必定會失敗。她引用德國前憲法法官波肯福德(Ernst-Wolfgang Böckenförde)的話支持她這觀點:「只有透過個人和社會的同質性衍生出來的道德,賦予公民自由,一個自由的國家才得生存。如果一個國家必須藉由嚴格的法律和監獄服刑,才能為自由下定義,則這個國家再也沒有自由。」
美國那些建國元老也同樣相信,他們所建立的民主端賴各個基督教會供給個人的道德發展,方得生存;即使這些建國元老一點兒也不是信奉正統基督教的人士,或甚至不是基督徒。
因此,庫碧不只警告世人,泛性別論的強大新意識形態正在崛起,且警告極權主義正重新潛襲世界,但他們卻是披著羊皮的狼、偽裝成自由捍衛者的暴君。(文取材自lifesitenews.com)
【資料來源】
Gabriele Kuby’s The Global Sexual Revolution: a must-read book in defence of the family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