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 HIV/愛滋感染危險因子中 男男性交占8成

分享給好友:

提醒:

本站反對閱聽人貼HIV患者標籤,網站之所以願意協助網友張貼此資料,係為強調HIV患者亦為性解放文化氾濫下的「受害者」,其中男同性戀族群首當其衝,成為整個性解放文化下最脆弱、更易受害的族群。網站小編提醒同運社群勿切割底下數據與性解放文化間的關連性,亦勿為了滿足「情慾自由」的社運理想,而犧牲同志們的健康權益。

失控的HIV感染數據
圖:網友小恩恩提供。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本國籍HIV感染累計病例
圖:網友小恩恩提供。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台灣本國籍感染HIV病例率
圖:網友小恩恩提供。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危險因子分布
圖:網友小恩恩提供。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HIV增加百分比
圖:網友小恩恩提供。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製圖者小恩恩補充說明:

ㄧ、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俗稱愛滋病毒,是一種破壞免疫系統的病毒。HIV病毒會破壞人體原本的免疫系統,使病患的身體抵抗力降低。當HIV病毒數量未投藥控制,在體內增生,進而破壞體內免疫系統,此時病人就從原本單純「HIV帶原」惡化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俗稱愛滋病。(資料整理自衛生福利部疾管局網站,如欲了解更詳細資訊請參考專業版

 

二、目前愛滋病毒感染仍無法治癒,感染者必須像糖尿病和高血壓,耐心持續服藥才能控制病情,不規則服藥會導致愛滋病毒產生抗藥性,造成日後治療的困難。(但有4成HIV帶原者因不耐藥物副作用自行停藥,且越年輕者比例越高。請參大紀元新聞)此外,必須採行性行為應「全程」使用保險套,以防止不同株病毒重複感染,此為避免產生抗藥性病毒無藥可醫的重要關鍵。

目前針對愛滋病毒,並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現今臺灣採用雞尾酒式混合療法藥物,雖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發病時間,且原本治療過程產生的副作用也漸漸改善,但愛滋病仍無法完全根治。

三、我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業於79年公告生效,民眾應對患者或非患者一視同仁。

 

【小編短評】

小編反對將愛滋與同志劃上等號

並不是每一個同志都感染愛滋,也不是只要你具備同志身分就會感染愛滋。

那麼,為何同志給外界的形象會與愛滋產生關連?

關鍵點在於「同性戀運動」被「性解放運動」侵蝕,

這狀況反映於台灣愛滋圖像上,愛滋主要感染途徑為男男間性行為。

(其他領域的運動者也請注意你們是否被性解放文化入侵了?)

原本同志運動者所爭取的勞動、醫療、家屬身分利益等權益並不會惡化性病的蔓延。然而當性解放文化侵蝕同志圈文化,高舉情慾大旗鼓吹人們肯定各種多元性愛時,這樣的性文化自然會加速圈內愛滋疫情的擴散。也就是說,「性解放文化」是「因」,感染性病(包括愛滋)為「果」。「同性婚姻」作為性解放運動&同性戀運動底下的一環,同性婚姻的入法化加促同性戀運動(實際上被性解放文化入侵)的進展是合理的推論。在這種性解放文化的環境下,不分異同,皆會提高當事人染上性病與愛滋的風險。

反之,如單一同志(gay person)及其伴侶未投入同性戀運動(gay lobby)且未進入被性解放文化侵蝕的「同志圈」,這些同志朋友的生活圈、人際網絡相對單純,就不會成為感染愛滋的高危險群。因此,「特定性傾向」不應作為感染愛滋的參考指標,端看該人是否有涉入性解放文化而定

至於部分團體雖宣稱「保險套性愛」是安全性行為,只要多推廣保險套就可以降低愛滋感染等說法,其實精確來講,保險套性愛只是「較」安全性行為(safer sex),非100%安全。施用保險套的過程如有不當,仍有感染風險(如下圖)。更何況,保險套的功能原為避孕,就連保險套都無法100%避孕,更何況用於性病防治?此外,實務上也曾發生推廣保險套教育的講師在特定情境下,擋不住無套性交的誘惑(如:當下情緒不佳、寂寞難耐、朋友慫恿),一時僥倖嘗試無套性交不幸中箭,這更證明保險套教育的有限性,太多時候人們是明知而故犯。

杜雷絲說明書

 

(上圖說明請見 2013年北市役男罹愛滋倍增 都是大專生

因此,除了保險套教育外,更須推廣國際認同的愛滋防治策略ABCDE」,即Abstain(節制或延後性行為)、Be faithful(終身單一性伴侶)、Condom(保險套)、Drug(藥物控制愛滋病毒量)、以及Education(社會教育)。目前同運對於保險套(C)的宣導遠大於其他防治原則,但是「性忠誠」(B)及「終身單一性伴侶」(A+B)的重要性不應受到忽視,健康的肢體界線亦應納入愛滋防治的一環。

既然「性忠誠運動」的推廣有其防疫需求,小編懇求同運內部的意見領袖,為了大家的健康著想,請你們務必鼓勵「人人終生單一性伴侶」,並一同來抵制一夜情、多人性愛、嗑藥(被美化為娛樂性用藥)等加促傳染性病的高風險環境。排解寂寞或紓解壓力的方式很多元,並不是只有約砲一途,人們還是可以靠運動(如登山打球等非性活動)或發展「無不當肢體接觸」的健康休閒娛樂活動紓解身心壓力。

【延伸閱讀】

horseface (馬臉),Re: [問卦] 反對同志的人其實有同志傾向有根據嗎,2015年3月19日。

編按:該文章回答了異性戀感染愛滋比同性戀多的迷思

迷思一:全世界60%~70%的愛滋經由異性戀性行為,僅三成為同性性行為?

網友答:69%的愛滋病患實際上來自「戰亂」「落後」「強暴案叢生」的非洲地區,台灣愛滋傳染途徑不應與第三世界坐對照。

迷思二、同性戀得愛滋案例很少?

網友答:在全台灣愛滋病患佔總人口數約0.123%的情況下

愛滋病佔了男同性戀人口=13600/57.5萬人*100  = 2.365%

迷思三、愛滋病同性戀較多,是因為同性戀篩檢的較多?

網友答:愛滋病不治療是會發病的,雖說最長潛伏20年,但正常5~7年就會發病 「如果異性戀隱瞞,那一定會有某一年數量爆炸」 但是數據上從來沒出現過,難道異性戀AIDS都不藥而癒?

周明文醫師性教育推廣專頁,2012年7月14日。

3) 至2011年9 月底,男同性戀佔台灣HIV感染者總數的46%,每年新感染人中,男同性戀佔八成以上
5) 在同志三溫暖中的男同性戀, 在2005年約有8.3% 為愛滋病患者,約10.7 %為梅毒患者
6) 男同志得到AIDS 的機會,10號大於0號,0號大於1 號。每次至同志三溫暖,性交對象愈多者,機會愈大。未割包皮者,得到AIDS 的機會大於有割包皮者。
7) 未載套子的肛交及非注射的娛樂用藥,是罹患AIDS 最危險的因子。若繼續此二行為三年,則得AIDS 的機率為百分之百。
8) 由於愛滋病藥物的進步,愛滋病只要規則服藥,已不是急速致死的疾病。但藥物的費用驚人。幸好目前在我國,愛滋病的用藥費用全由政府支出。但也造成政府極大的負擔
10) 知道自己罹患愛滋病之頭一年會減少危險性行為,但隨著時間的飛逝,又會故態重萌。
12) 愛滋病男女的比例為 11 : 1 。

KTR5566 (KTR) , Re: [新聞] 愛滋病患年增兩千人 男性為女性11倍 ,PTT Gossiping ,2012年7月16日。

「順便整理了歷年來異性間性行為與同性間性行為感染人口的成長趨勢
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異性間性行為人數近年來已成震盪緩和穩定之趨勢
同性間感染人數卻是呈現指數性的爆炸成長
雖說原新聞報導有些許錯誤
但由此圖可看出甲甲要達到八成愛滋感染比率的目標指日可待」
 
83%的甲甲一生中曾和50或是50以上的性伴侶發生過性關係
43%的甲甲則是500及500以上
28%的甲甲則超過1000人
79%的甲甲超過一半的性伴侶為陌生人
總結以上 甲甲的高感染率可以歸因於兩點
1.一生中大量的性伴侶人數
2.性伴侶對象的挑選(高陌生人比例)
另外應該還有無套肛交的危險因素存在
但因對數據及文獻不了解這就不討論了」

大紀元新聞網,〈愛滋患者4成自行停藥 比例逐年升高〉,2014年11月11日。

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資料,全台愛滋感染通報累積人數已達2萬9,113人,平均每天新增5到6人。但是調查發現,有四成愛滋感染者會因副作用而自行停藥,比例逐年升高,特別是年輕的感染者,更不容易遵從醫囑

 

健康醫療網,〈固定性伴侶非零風險 全職主婦驚染愛滋?!〉,2014年11月11日。

近年來追蹤發現,有高達八成感染者坦承發生性行為時,曾併用娛樂性藥物(K他命、搖頭丸、大麻、安非他命等…)來助興,加上未正確使用保險套,以至於暴露在危險性行為環境中,提高愛滋感染機率

 
蘋果日報,〈毒誘辦雜交趴 愛滋師二審仍判13年〉,蘋果日報,2014年12月28日。
 
北市某國小罹患愛滋病的馮姓老師,為報復其他同志,在MSN暱稱「煙大屌熟男」,提供K他命誘男同志嘿咻,還屢辦雜交趴,檢警雖查出馮男與逾百位男同志發生關係
 
馮姓老師(39歲)被控自2011年2月經檢驗感染愛滋病後,為報復其他同志,刻意隱瞞病情,在MSN暱稱「煙大屌熟男」,提供K他命「助興」號召男同志與他發生性行為,甚至辦雜交趴最多曾5P,當時檢警查出馮男約砲的男網友多達百餘人,不乏男大生、工程師甚至還有老師,這些男網友經愛滋篩選幾乎都呈陽性反應,最後僅13人提告,警方前往馮男家中搜索時,還發現他正好帶男網友回家嘿咻。
 
(編:由新聞報導可推敲出男同志圈似乎盛行多人性愛、嗑藥(詞彙被包裝成「娛樂性用藥」)等性解放文化。雖然並非每一個同志都捲入這樣的文化,但是同志圈的意見領袖與同運團體不應放任、合理化、甚至開班教學鼓勵這種提高染命風險的性解放文化。)

 

黃隆正, 〈關於孤獨 我們都需被療癒〉,蘋果日報,2014年12月29日。

渴望親密感是你我的正常心理需求,而親密感不可得則會造成孤獨。「孤獨」其實是現代人的通病,也是人們最害怕的。為了解決孤獨所導致的強烈不安感,人們往往會用一些方法來處理。最常見的就是以唾手可得的感官刺激或狂歡迷亂來麻痺自己,包括看A片、酒精藥物濫用、狂歡派對,或所謂「痴漢」行為。但這種方法的效果短暫,而且可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個案本身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這些心理深層的痛苦,接受其過往的不幸,知道他其實有能力可以改變,以正常的方式追求過去不可得的親密感,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同時,身邊朋友親人的陪伴與鼓勵,社會的接納與理解也都是個案能否重獲新生的重要關鍵。因為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幫助他從欲望走向良心、從獸性走向責任

(編:由文章可推知,大量瀏覽色情資訊、從事性愛派對、嗑藥(被美化為「娛樂性用藥」)等性解放活動,背後因素恐與不知如何調適孤獨感有關。)

杜思誠(2008)〈高風險的性?從男同志轟趴參與者的性實作檢視「多重性伴侶」的愛滋風險論述〉,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作者現任同志諮詢熱線的愛滋小組主任
 
論文摘要:本研究亦討論男同志轟趴參與者在趴場中不使用保險套肛交的經驗,發現人際關係藥物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柯乃熒,自我效力、自覺愛滋病威脅及性行為之相關南臺灣108例男同性戀分析,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樣本數108位,研究結果如下:

(1) 男同性戀的性行為, 約 74.1% (80/108) 的男同性戀者曾採取肛交行為,其中以同時採取插入性肛交及接受性肛交者最多(42/80,51.3%)。使用保險套的比率偏低,約 10.2% -12.0% 的人在肛交時每次都用保險套性伴侶人數差異很大,一生性伴侶數從 1 位到 999 位不等 (眾數 20 人,平均人數為 53.26,SD=117.29),一年性伴侶數從 1 位到 120 位不等 ( 眾數 1 人,平均人數為 12.81, SD=18.69)。

(2)男同性戀者之自我效力與其一生性伴侶人數 (r=-0.33)、一年性伴侶人數 (r=-0.34)、危險性行為 (r=-0.34) 及肛交行為 (r=-0.30) 有顯著的負相關。

(3) 臺灣男同性戀者其自覺愛滋病威脅程度與其性行為無關

(4)「與性伴侶維持月數」、「一年同性伴侶人數」、「教育年數」、「有無固定性伴侶」、「是否做過愛滋病檢查」、「第一次性交年齡」、「性交前喝酒頻率」七個因素可有效預測男同性戀者一生之同性性伴侶人數,解釋力達 48.48%。 (5)「自我效力」、「第一次性交時有無肛交」、「一年同性性伴侶人數」、「 有無固定性伴侶」四因素可有效預測男同性戀者之危險性行為,解釋力達27.51%。 整體而言,南台灣男同性戀者之性行為以易暴露於體液交換的行為為主,自我效力是影響男同性戀性行為的主要因素

(小編補充:綜合背景資料,柯教授1995年的研究樣本取自於高雄Gay Bar,小編研判會出入Gar Bar者,多數為浸淫於同性戀文化、性解放文化的客戶,故於特定環境、情境所蒐集的樣本,會影響分析出來的數據。)

柯乃熒,〈性伴侶數目與婚姻平權有何關係?〉,蘋果日報,2014年12月19日。

由於這108位男同志的生活經驗差異大,如同現在多元社會及異性戀的性關係,標準差太過分歧,因此數據引用應該以眾數(最多人填寫的人數)取代平均數(平均所有人填寫的人數),換句話說,筆者研究結果的正確解讀應為,參與本研究的108位男同志多數人其一生性伴侶人數為20人,一年性伴侶人數為1人

(編按:有網友指出,「其一生性伴侶人數為20人」建議改成「 至接受調查時其一生性伴侶人數為20人 」 。依此舉一反三,如果於過20年後的今日再次做追蹤研究,除非他們已脫離性解放文化,否則性伴侶數據應該會更多。)

柯乃熒口述、莊慧秋整理(2002),〈愛之希望〉,《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0》,莊慧秋(編),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頁79-80。

進了研究所之後,我決定碩士論文要做愛滋病研究,而愛滋病跟男同志族群有很高的關連性,我就到處找人帶我去Gay Bar。當時高雄最紅的男同志酒吧是Men’s Talk,剛開始我坐在那裡,根本沒人要理我,我每週去三次,經常待要半夜兩點才回家。(頁79)

念研究所時,我花了兩年時間混在Gay Bar裡做匿名篩檢(頁79)

很多人認為同志不應該和愛滋劃上等號。我的想法是:它已經是等號了。不會因為你忽視它而消失。愛滋議題在同志圈中是應該被重視的,與其逃避和否認,不如正面迎擊。我的研究也證實了男同志和愛滋的關連性很高,據估計,在Gay Bar每十個男同志就有一個感染者,感染率是10.9%,比例很高,三溫暖感染率更高達15~20%。(頁80)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