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16同性婚姻與同志領養的公聽會中,郭大衛精彩的發言,讓國家社會可以有更多深思的空間,並且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同性戀者!
底下為郭大衛秘書於公聽會第二次發言聽打內容:
主席各位委員,各位與會來賓大家好,我是性別教育發展協會郭大衛。
[00:23:56.01]
聽到上午非常精彩寶貴的意見,我有一些想要回應,例如說我們大龜小姐她有提到她們沒有辦法成立新的家庭,但是現在已經沒有辦法進入婚姻,但現在已經有同居事實成為伴侶長達十多年的狀態,她們的苦處有誰了解?我們必須要承認的確在我們所看到的例子當中,有許多她們也能夠維持長久穩定的伴侶關係,我們同樣也要看到,同性性行為他背後帶來的風險,這些人的痛苦又有誰共同來關懷呢?舉個例子今年6月5號,有一個國二的學生他在第一次跟網友見面發生性關係的時候,他就得了愛滋病,在我們協會裡面有一個同伴他已經將近50歲,他年輕的時候是第一次跟外國人發生一夜情,他就中了愛滋病,另外在我們疾病管制局的預算每年要編列24億去年,列冊的愛滋病受治療的人有1萬人,一年要花24萬元的醫藥費每一個人,24萬乘以1萬人就是一億元,所以我們是不是也要考慮到,還有其他受痛苦的人?
當我們國家我們從中立的立場,我們偏向我們可以給他們有更多的空間,甚至是我們是鼓勵的時候,這些人會不會有更多的產生?最後我想要表達我們的訴求,從我們機構裡面研究的這些數據來看,同性婚姻合法化不是解決同性戀者身心需求的有效方案,既然知道不是有效的方案,繼續去推這不是個負責任的國家機器,我們要問這麼多這麼深層的身心靈的需要怎麼辦?難道我們給他一個婚姻的浮木任憑他們沉下去,這就是愛他們嗎?況且我們讓這個婚姻合法化,這整個國家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從無形的到有形的,實在難以估計,試問我們需不需要為著全民整體福祉去做精確的評估?並且讓全民知道這個評估的結果嗎?最後我想要放一段我爸爸的影片。
[00:27:35.54]公聽會播放郭大衛父親的影片:主旨是知道兒子是同性戀後,不但沒有責備他或要求他改變性向,而是如常的愛他。另一方面我研究所有關於同性戀的研究文獻,深入了解,讓我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今天我的兒子再也不是同性戀者了,這證明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找出自己孩子成為同性戀的原因,同性戀是有可能改變的。因此,在此呼籲政府不要立法促成同性婚姻,以免沒有真正解決同性戀的問題,反而製造社會家庭更多的問題和對立,謝謝。
[00:28:33.76]好,只有一分鐘。我想要回應到上一回的發言,有人提到選擇權的部分,我想要跳出來說,不只是我,還有其他的選擇不繼續成為同志,不繼續發生同性性行為,不繼續做一個同性戀的人,她們的選擇權我們要積極的介入嗎?當國家透過立法,慢慢的教育會受到改變,文化會受到改變,各個部門的法律都要隨之調整,整個社會風氣調整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還能夠跳出來說,跟孩子說我愛你,但是他沒有立場,或是孩子會跟爸媽說,我將來會找一個結婚的對象,我想如果是我,如果在我出櫃的當時,我們就已經有同性婚姻,我一定會跟我爸爸說我會找一個人跟他在一起一輩子你不用擔心,我也相信我的爸爸會跟今天不一樣,我的人生跟今天會很不一樣,以上報告謝謝大家。
影片資料來源:立法院公聽會網路直播錄影
公聽會主題:用平等的心把每一個人擁入憲法的懷抱–同性婚姻及同志收養議題
時間:103年10月16日(星期四)9:00~17:30
地點:立法院紅樓302會議室(台北市中山南路一號)
——————————————————————
補充:
什麼是後同(post-gay)呢?
同志生活專家Ramon Johnson認為,「後同」是指不認同或不與主流同志圈文化連結的同性戀者。

自從郭大衛先生勇敢在公聽會發表「出櫃」的言論後,同志圈內各種謾罵,排山倒海而來,且不斷有人否定大衛「曾經是個男同性戀」的事實。
這是台灣同志圈長期存在的陋習,一種「同性戀霸權」下「雙重標準文化」的概念。只要稍微觀察同志圈的輿論,會發現同志圈相當強調當事人的「自我認同」,對於「積極主動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行為,同運人士總是拍手叫好,並歡迎這樣的人進入同性戀生活,鼓勵他們「活出自我」。即使該同志曾與異性交往,甚至還自願發生多次性關係,只要他主觀認定自己是同性戀者,他的自我認同仍受到同志圈的肯定及讚美;然而,當有同性戀者意識到同性戀文化的生活、性成癮跟情感依賴並不健康,而想到脫離這樣的生活及文化時,這種人的「自我認同」卻會被其他同志否定、嘲笑、質疑,而形成同運內部「雙重標準」的狀況。
小編想提醒同志族群與在頂層的同運領袖,既然同性戀運動與酷兒理論強調「尊重」個人自主的選擇,那麼同運人士也必須「尊重」不願意繼續生活在「同性戀生活」裡的「他者」─一群被邊緣化的後同性戀者(post-gay)。當同志圈一直鼓勵同志出櫃的時候,你們是否也該尊重後同志的「同志認同」呢?當他們願意勇敢站出來宣示自己是個後同志的時候,就是種出櫃的概念,應受鼓勵。因為在同志圈內,「後同志」顯然是被污名跟排除的。難怪會有同志友人感嘆,當同志不斷地抱怨被歧視時,其實歧視最嚴重的,就在同志圈內。男同志圈有個文化,就是將人依照身材、外型做分類,外型不佳、肌肉不夠多、欠缺男子氣概者(俗稱C男、娘娘腔),這些人在圈內也是易受邊緣的族群,只是他們受到的待遇沒後同慘烈罷了。

——————————————————————————
「後同性戀」的相關資料:
吳英俊:高中同性探索染愛滋病 「家人的愛支撐我活下去」/ 星洲日報
小編提醒:這個社會仍有許多人不知道「後同性戀」(post-gay)的資訊,懇請網友協助轉載資訊出去。
——————————————————————————
其他公聽會影音
第一輪發言:
《公聽會快報》「後同」郭大衛擔憂:同婚一過 「教育」要向同性性行為文化敞開大門?
《公聽會快報》學者韓毓傑:有必要「解構」倫理價值觀嘛? 修改其他法律也能保障同性戀者權利
第二輪發言:
《公聽會快報》民法教授曾品傑:同性伴侶已有家屬身分保障 婚姻制度應由台灣人民公投決定!
《公聽會快報》孫立虹律師:政府應該帶種 百姓應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