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零霸凌校園環境有賴「品格教育」 激進性別意識型態請退出校園!

分享給好友:

20年來,最受媒體矚目的校園霸凌相關案件,莫過於葉永鋕命案。2000年4月20日,國三男學生葉永鋕倒在學校廁所裡,送醫後宣告不治,結束短暫的生命11.據法院判決,葉永鋕死因是校方怠於維修廁所水箱,未營造安全合乎衛生的環境,導致被害人滑倒死亡。參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判決 95年度上更(二)字第169號;在更一審法院判決,法院曾為葉生死因究係昏倒或滑倒有過討論:「依據與死者一同上課之同學表示,死者當天上課時,心情快樂,口中又嚼口香糖,且係很平常的走出去上廁所,則在如此情況下,有無可能在死者從教室走至廁所之短時間內,即發生身體不適而導致意識不清症狀?」「葉永誌曾有蹲下後站起來頭會暈暈的,及昏倒在自家廁所內經過一段時間自己醒來之情形….死者葉永誌之倒地受傷死亡,究係因廁所地板水濕滑倒,抑或係自己身體之疾病原因昏厥倒地所造成。」參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判決93年度上更(一)字第224號。

葉永鋕的境遇使校園霸凌問題受到關注22.葉永鋕生前飽受霸凌,他上廁所的時候常常被欺負,有教育工作者斷言,葉永鋕的意外身亡,「無論是因個人滑倒、有人捉弄或傷害而致死,都和他的『性別特質』發展沒有獲得應有的學校適當對待、同學接納和教育行政體系的關注有關。」這種說法雖注意到尊重不同性別特質者之教學需求,卻忽略其他招致校園霸凌之特質和因素。參畢恆達(2000)從葉永鋕的死檢視男性特質-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原載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00年11月,第13期,第125-132頁。文內摘要:「他(葉永鋕)自升上國中以來,在學校生活中被老師與同儕認為是有「女性氣質」傾向的小孩。他的行為特質可歸納為:聲音比較細、講話時會有「蘭花指」的習慣性動作、喜歡打毛線和烹飪(在午睡時間常打毛線、做皮卡丘、書包中總是有食譜)、比較常和女同學在一起(但也有男性朋友)。這樣的性別特質並非不正常,卻由於同學的性別刻板印象、學校處理不當與介入不足而造成了死亡的間接性原因。他曾經因為這樣的特質而受到同學的性別歧視和暴力,包括怕上廁所時有人欺負他,害他不敢和一般同學一樣上廁所,只好經常提早下課上廁所。綜合起來,他上廁所的方式有四:(1)提早於下課前幾分鐘上廁所(這一次死亡就是在提早下課上廁所的時間中發生);(2)找要好的男同學陪同一起去上廁所;(3) 在上課鐘響後使用女生廁所,晚幾分鐘進教室上課;(4)使用教職員廁所。其中尚因為這樣的特質,在一、二年級時被同學(二、三個)強行要求脫褲以「驗明正身」,其所遭受的同儕暴力其實就是一種性別屈辱和性別暴力。」,促成性別教育平等法的頒佈(2004年實施),「性別友善」政策如火如荼在校園推行。但是,我認為友善校園環境的建立,應以反對各種形式的霸凌為前提。不論高矮胖瘦、特質和意見,都應該受到尊重,而非過度偏重特定性傾向和激進意識型態,卻輕忽其他特質學生所受到的壓迫。

葉永鋕的際遇只是整個校園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在剖析霸凌現象時,不能只從性別特質或性傾向的層面切入。校園霸凌的產生,是整體社會環境、校園文化、家庭結構盤根錯節的「結果」33.  張瀞文,校園霸凌為何蔓延?,親子天下,第10期,2010年2月。

台灣校園霸凌日益嚴重

校園霸凌的類型,大致分為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反擊型霸凌、性霸凌和網路霸凌等六類,兒少被欺負霸凌的類型以「言語嘲笑」(73.1%)和「關係排擠」(63.5%)的比例最高44.  兒福聯盟(2014)2014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

兒福聯盟「2014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發現,超過1/4(26.4%)的兒少從幼稚園至今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但是過去一年內曾被霸凌的兒少中,高達六成五(65.2%)的兒少傾向不將霸凌狀況告知老師或家長。特別是年紀愈大的孩子越不想求助,高中職生「絕對不會」告訴師長的比例(27.4%)遠高於國中(14.9%)或國小生。

近幾年,「暴力型」的霸凌日益嚴重,且發生年齡日益下降,從國中往下延伸至國小。媒體、網路、電動玩具的暴力化與聳動化,被認為是當代滋養暴力孩童的禍首。隨著媒體、網路資訊的發達,孩子過早接觸成人世界及充滿暴力的環境,使台灣兒童的認知與行為皆有明顯英雄化、暴力化的傾向。孩子們不但從媒體學會如何使用暴力,更利用網路強化霸凌行為。像是近幾年的網路霸凌,霸凌者會把欺負人的行為放到網路上,這在青少年次文化中被認為是「很酷」的事。55.  張瀞文,校園霸凌為何蔓延?,親子天下,第10期,2010年2月;中視,女學生霸凌轉學生 影片Po網引撻伐,2014年5月1日。

以往家庭是被霸凌者的喘息空間,但是現在的孩子,即使回到家仍無法逃離被霸凌的環境。兒福聯盟「2016年台灣兒少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統計發現,近3/4的兒少(74.1%)覺得網路霸凌情形嚴重,有高達七成六的兒少在網上有目睹或是自身遭遇受害的經驗。

葉永鋕命案長年被消費

同運人士長期以反霸凌之名,汲汲營營推動同性婚姻和同志教育。同運慣用的伎倆,就是對外拿葉永鋕的命案博取大眾的同情,告訴人們不可以反對他們推的那套性平教材,否則就是恐同、歧視、異性戀霸權、校園霸凌幫兇。

事實上,葉永鋕生前只是人格特質偏陰柔,男孩擁有陰柔的特質,並不等於他是同性戀。但是,在葉永鋕過世後,那些同運大人卻忽略了葉小弟的主體性,強加「女性化」、「娘娘腔」和「同性戀」的標籤在他身上。試想,葉永鋕本人會對這些標籤感到開心嗎?大人世界的政治操作,真的是那位愛唱歌、喜愛烹飪的屏東男孩所樂見的嗎?

記者使用了「同志大團結」、「葉永鋕的遭遇,已在台灣同志圈割出一道深深的傷口」等字眼,引起葉永鋕家屬與高樹當地人很大的不滿,她們認為將「娘娘腔」以及「同性戀」加在葉永鋕身上,是對他的侮辱。在婦女/同志的學術/運動界,這兩個詞有其行動上的意義,但是對於高樹人,仍然是一個不能承受之重。葉永鋕的同班同學也表示,用娘娘腔來指稱葉永鋕,他們覺得不高興;同樣地,用娘娘腔來稱呼他自己,他也會不高興。而學校的老師與行政人員,也對如此的標籤極度不滿。他們說:「好好的一個小孩子,很正常,怎麼把他說成這個樣子。」(畢恆達,2000)66.畢恆達,同註2。

荒腔走板的性平教育在校園上演

同運成人世界的黑暗面,漸漸染指葉小弟的故事。有些同運大人利用葉永鋕的死,向學子灌輸性開放和性別混淆的激進意識型態。

(注意:即使有圖有真相,人們反對的不是同性戀者,而是不當性平教材和色情資訊,同運人士仍會跳針謾罵反對的人抹黑歧視。)

同志教育 性教育
為什麼性平教育課要把葉小弟的紀錄片,跟參雜假陽具、奶罩哥的影片放在同一個課堂上?(圖為高雄某知名升學學校的教學內容)
同志教育 性教育
國中課本充滿心機,一開始先教葉永鋕的故事,誘發學生認同感和同情心後,再導入偏激的性別意識型態,灌輸學生不要喜歡自己性別、長大後去做變性手術的偏激想法。(資料來源:翰林國二下綜合活動,頁10-13。)
同志教育 性教育
康軒國二綜合活動課本,直接將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跟激進性別意識混在同一個單元教。(資料來源:康軒國二下綜合活動,頁40-41。)

性平教育激化對立  同運霸凌進入校園

同運人士長年打著「性別友善」的名義,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他們跟大眾宣稱性平教育能改善校園霸凌現象,但是這套教育模式在台灣實施十多年後,我們卻迎來最不友善的時代!世代價值觀衝突的激化、家長與子女的對立、網路霸凌現象的惡化和寒蟬效應接踵而至。

不少年輕人因為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他們選擇對同婚議題冷處理,或只敢在社群上發表政治正確的聲音。而那些勇於對激進性別意識型態表達疑慮的家長、學生和網友,背負恐同歧視、異性戀霸權的污名,他們動輒被同運網路人身攻擊、嬉弄嘲笑,甚至有人還被肉搜、網路霸凌、小孩的照片被貼到網路上謾罵。

在一些推動同志教育如火如荼的學校,若有學生表達不同意同性婚姻的看法,學生下課後會被老師問東問西,使學生心生恐懼或質疑自己的想法。在建中,也有學生被老師罰站,當著全班羞辱

宜蘭高中學生開粉絲頁表達支持家庭價值的立場,卻疑有教職員開臉書假帳號恐嚇學生不可以再PO文,還威脅他們「輔導處已經盯緊你們」「輔導處  學務處可以天天約談你」,甚至想透過同儕施壓,說會讓同運教師的學生「處理」他們。這些恐嚇言論宛如同運與黑道的結合,逼迫學生只能順從同運的聖意,不順從的學生就等著承受「比退學更好玩」的待遇。

疑有宜蘭高中同運教職員恐嚇支持家庭價值的宜中學生(來源:宜蘭高中學生經營的粉絲頁「我支持維護家庭價值」)

我們看見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已走向偏激、荒腔走板的地步。這套教育不但沒有解決校園霸凌問題,反而使教育現場淪為同運老師推行激進意識型態的屠宰場。異議學生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受到禁錮,他們深陷被同運老師刁難、被同學霸凌的恐懼中。

當政府喊出轉型正義的當下,白色恐怖以轉型為彩虹恐怖,在校園悄悄上演。

同志教育 性教育
網友嘲笑人們反對同性婚姻是沒用的,因為很多同志和支持同運意識型態的人將成為老師,進入校園向學生灌輸特定的意識型態。

為什麼同運推行的性平教育無能解決校園霸凌,反而助長霸凌現象的發生呢?因為他們研發教材之目的是「解構」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體制。

如果同運只是單純希望人們尊重同性戀者,只要教導尊重同志就夠了。但是,現在的性平教育卻偷渡了許多的雜質,企圖解構父母傳承給孩子的二元性別觀和道德觀,誘導學生往同性戀文化和性開放的方向發展。如此激進的性別意識型態,已經不再是教育,而是鳩佔鵲巢。不當性平教材宛如木馬病毒,將不正確的激進性別意識型態植入學生的大腦內,使學生從內而外被同運思想攻略(用動漫術語來解釋,這叫做同運的正太蘿莉光源氏養成計畫77. 以上詞彙均來自動漫和網路文化。正太,源於日語中的「ショタ」,泛指8-14歲左右沒腿毛、沒鬍子、人見人愛的小男孩;蘿莉,源於日文「ロリコン」,指第二性癥未發育的幼女;光源氏計畫,指男人把小女孩撫養長大,將她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女人,以期能成為自己未來的結婚對象。典故出自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主角光源氏將小他9歲的若紫(紫之上)接入府中,從10歲起培養她成為心目中的完美情人,等她長大再娶為妻。)。

性教育
上述同性戀繪本的作者是高雄市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他曾在小三課堂上拿出假陽具,還發保險套給學生聞。而且他還在臉書抱怨公視幫保險套打馬賽克。

零霸凌校園環境有賴「品格教育」  激進性別意識型態請退出校園

教育,是校園霸凌防治的第一道防線88.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2016)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校園霸凌之定義與防治策略為何?發生時須如何處理?警察機關有何因應作為?,就因為是第一道防線,就更不應使教育淪為同運吸納虹衛兵的大平台。雖然有些同性戀學生或因瘦弱、或因功課不好、或因家境清寒被同學霸凌,但是友善校園的建立,不應靠消費性別氣質學生的生命,來服膺於自己的激進性別意識型態。即使部分學生帶有陰柔/陽剛的性別氣質,但這並不代表他們都支持同運激進的意識型態,或贊同在班上播放兒少不宜色情資訊。

校園霸凌防治的重點,應放在「品格主流化」,就是教育應以品格建造為目的,透過品格教育幫助學生培養接納不同特質和意見者的「素養」,而非同運主流化,過度偏袒單一激進的性別意識型態。

友善校園環境的建立,應以反對各種形式的霸凌為前提。不論高矮胖瘦、特質和意見,都應該受到尊重,而非過度偏重特定性傾向和激進意識型態,卻輕忽其他特質學生所受到的壓迫。

德蕾莎修女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The Opposite of Love is not hatred, but indifference.)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它不應該成為令學生害怕的地方,不論是肢體、言語的攻擊,或人際關係上的排擠都不應該發生,盼望反霸凌運動能先從我們關心身邊的人做起99.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利銘與國外學者合作,訪談24名曾目睹霸凌的「旁觀者」,分析袖手旁觀者的心態,發現學生因不覺得事件嚴重、覺得自己沒責任也沒能力、跟受害者不是朋友等因素,看到霸凌也不想出面管。有學生覺得受害者很「白目」,被教訓是活該,完全沒有同理心;但也有人知道霸凌是不對的,卻擔心挺身而出會被恐嚇,不知如何幫助加害者。學者建議,未來在反霸凌策略上,必須營造「全校師生都要管」的氛圍,減少校園霸凌的發生。參聯合報,校園霸凌研究:覺得受害者「白目」才袖手旁觀,2017年2月13日。。(完)

作者:葉大雄
編輯:台灣守護家庭網站

延伸閱讀

新北市教育局反校園霸凌宣導影片─不要當霸凌的旁觀者

高雄校園好狂!學校同志教育驚見性虐待綁縛和小鳥畫面

【裘佩恩律師】應正視「不適齡爭議性平教材」問題

性病、愛滋疫情氾濫 下一代健康誰來守護?

同性婚姻關我什麼事?一位建中生媽媽對於性別教育的觀察 家長們請三思!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