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沛泉/國際人權公約中國家有承認「同性婚姻」的義務嗎?

分享給好友:

多月來在台灣吵得激烈的議題,其中一個是11月初由幾位立法委員提出有關同性婚姻的民法修改草案,最受注目的有尤美女委員草案所提出新增民法第971條之1:

「同性或異性之婚姻當事人,平等適用夫妻權利義務之規定。同性或異性配偶與其子女之關係,平等適用父母子女權利義務之規定。但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以異性配偶為限。」

尤委員提出的修法,實際結果將使台灣承認同性婚姻。現時,台灣社會在爭論應否以法律承認同性婚姻時,支持的一方經常聲稱「同性婚姻是基本人權」,國家有義務必須承認同性婚姻。然而,從國際法而言,國家是否具有義務承認同性婚姻?這是討論同性婚姻的爭議時一個基本問題,筆者作為一個居於外地的國民,也希望透過本文能夠幫助釐清有關的爭論。

尤委員在草案首先提出支持同性婚姻入法的理據,便是立法院在2010年通過批准之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政公約》)第23條第1項:「家庭為社會之自然基本團體單位,應受社會及國家之保護。」尤委員的提案,只單單抽出《公政公約》第23條第1項作為依據,卻忽略緊隨其後的第23條第2項條文。事實上,在2002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於Joslin v New Zealand一案,根據《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的條文,裁決確認《公政公約》有關婚姻權( Right to Marriage)的定義並不包括同性情侶;因此締約國如本身不承認「同性婚姻」,也並沒有違反公約有關規定的義務。1Joslin v. New Zealand (CCPR/C/75/D/902/1999), ¶¶8.2- 8.3

當年Joslin v New Zealand一案,申訴方Ms. Juliet Joslin等兩對女同性戀情侶,因紐西蘭政府基於當時的婚姻法例,只承認一男一女的婚姻而拒絕為申訴方註冊結婚,被申訴方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投訴違反《公政公約》中第16條(被承認為法律人格的權利)、第17條(對私生活、家庭、住宅、通信、名譽及信用的保護)、第23條第1項(保護家庭)及第2項(婚姻權及成家權)、或第26條(法律前平等保護、無所歧視)等條文。2同上註,¶1 其中一個理據是《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的條文:「男女已達結婚年齡者,其結婚及成立家庭之權利應予確認。」這裡的意思是說,申訴方認為婚姻的定義可以解釋為兩位男性或兩位女性的結合,而不只是一男一女的結合。

不過,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判詞中清晰的指出,《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是有關婚姻權的具體規定,故此,婚姻權是否受到侵害,必須根據這一規定來加以審理。就《公政公約》有關定義婚姻權利的條文內容,該條文是唯一一項使用「男女」,而不是如《公政公約》第三部份其他條文使用「每個人」、「人人」、「所有人」的一般性用語,故此有關條文被人們一致及一貫地理解為,締約國根據《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所承擔的條約義務,只是承認一男一女的自願結合的婚姻的權利3同註1,英文原文是: “The Committee notes that article 23, paragraph 2, of the Covenant expressl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the right to marry. Given the existence of a specific provision in the Covenant on the right to marriage, any claim that this right has been violate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this provision. Article 23, paragraph 2, of the Covenant is the only substantive provision in the Covenant which defines a right by using the term “men and women”, rather than “every human being”, “everyone” and “all persons”. Use of the term “men and women”, rather than the general terms used elsewhere in Part III of the Covenant, has been consistently and uniformly understood as indicating that the treaty obligation of States parties stemming from article 23, paragraph 2, of the Covenant is to recognize as marriage only the union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 wishing to marry each other.”

由此可見,《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有關婚姻權的定義並不包括同性戀人的自願結合,故締約國並沒有必然義務訂立同性婚姻法;即是說,國家沒有必要強制性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原來,國家不承認同性婚姻,並不構成違反《公政公約》的相關規定。

《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除了為婚姻權作出規定外,也涉及對成家權(Right to form a family)的規定。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第19號一般性意見指出,成立家庭的權利原則上意味著能夠生兒育女和在一起生活(the possibility to procreate and live together)。4第19號一般性意見第5段。(英文版:http://ccprcentre.org/page/view/general_comments/27789)人權委員會指出成家權按原則而言有兩個原素,1) 能夠生兒育女;以及2) 生活在一起。婚姻與成立家庭的關係密切,人權法學者Manfred Nowak在註釋本條文時指出,由於人權委員會認為「男人與女人」的婚姻權僅僅適用於異性伴侶,故此第23條第2項也僅僅適用於異性伴侶,本條文中的成家權也不包括生活在一起的同性戀人。5Manfred Nowak, U.N.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CCPR Commentary (2nd rev. ed.). Kehl am Rhein: Engel, 2005, P. 532.

直到今天,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Joslin v New Zealand一案對《公政公約》第23條第2項有關婚姻權的解釋,仍然影響聯合國人權機構。相關意見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2011年的年度報告,再次指明「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認為國際法並沒有要求各國容許同性伴侶結婚。」6Annual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and reports of the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and the Secretary-General (A/HRC/19/41) 2011, 英文原文是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has held that States are not required,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allow same-sex couples to marry.” 此外,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2012年出版的Born Free And Equal一書中,重申「國際人權法不要求各國允許同性伴侶結婚。」7Born Free And Equal, P.53. 英文原文是 “Und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States are not required to allow same-sex couples to marry.”

現時,支持的一方經常聲稱「同性婚姻是基本人權」,國家有義務必須承認同性婚姻。然而,根據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解釋《公政公約》對婚姻權的定義,「同性婚姻」實際上並不包括在公約所確認的權利之列,從國際法而言,國家並不具有承認的義務。因此,支持同婚的一方如要根據《公政公約》要求國家必須承認同性婚姻,這理據並不適用。假如婚姻權並不包括同性婚姻,婚姻作為社會基本制度,國家若要更改婚姻的定義,社會共識便成為一項主要依據。現時民間要求以直接民主的公投方式,來決定台灣社會是否承認同性婚姻:這是一項合理的要求,政府及立法者應該充份考慮!(完)


隨時收到最新消息,請上「下一代幸福聯盟FB」按讚! 加入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讀者投稿須知》

本站歡迎讀者投稿,主流媒體不願刊登的,我們幫你刊登!來信時請附本名(或筆名)和職業背景。本站保留編輯、增刪的權利。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給好友: